前沿讲坛第40讲 | 王秀涛教授主讲“新华书店与新中国文学、文化和政治的关系”
Body
3月17日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王秀涛教授做客文珠“前沿讲坛”,以“新华书店与新中国文学、文化和政治的关系”为主题,探讨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生产与实践的现实路径。讲座由中文系(珠海)系主任朱崇科教授主持,线上线下同步进行。
讲座伊始,王教授分享了这一主题的研究背景。新华书店由中国共产党在1937年创立于延安,在出版、宣传等领域配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事业,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版事业的领导者。新中国成立后,改组后走向统一集中的新华书店在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中,于文学、文化、社会、政治、外交等领域仍发挥着独特作用。在新的研究史料帮助下,对新华书店在上述时期中文化实践的表现和意义得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王教授首先以新华书店的视角进入历史,探讨了“新民主主义”与新的政治文化的产生。他指出,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和革命形势的逐渐明朗,新华书店在许多被解放的城市掀起了购书热潮,推动了学习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潮流,由此见证了新的政治文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出现,以及许多读者在“文化口味”上的转变。新华书店还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以及推广校订、重印的书籍版本, 有效地打击、遏制了一些盗版、盗印、翻印和杜撰现象,维护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成长和传播。
王教授紧接着指出,新华书店出版的《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下称《丛书》)成为了当时新中国文艺的形象代表。《丛书》在毛主席指示下由周扬主持编纂,集中展示了“延安文艺”成果及其审美准则,并将其推介给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及其文学届之中;并在充分体现出它的“新民主主义”的文艺主题及其思想诉求的同时,规定并推广出了一个“新的人民的文艺”及其文体类型秩序和形式美学准则,是对新中国文艺“经典化”的一次文化实践。《丛书》第一版印出后即因供不应求而再版,对许多读者的文学观产生了深刻影响,后来又被作为礼物赠予外国,成为国家文艺的象征。《丛书》还成为了外国人学习中文,认识中国和中国文学的材料,其中的部分作品更被翻译到国外。王教授认为,“书籍的物质形态往往会影响出版的效果,丛书以集体性的出版方式,在各单行本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并放大其共同性”,以丛书的形式集中出版的文学经典,在主题上的影响力和示范性都得以倍增。
王教授还探讨了通俗读物的政治化过程。他指出,在革命斗争的过程中,长期受到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统治的人民群众迫切要求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1949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上即指出以后出版内容中应包含“工农通俗读物”。在此基础上,新华书店发行的“通俗小文库”、“新曲艺丛书”以及诸多的识字课本和字画等一系列通俗读物充分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适应了工农兵读者群体的学习需要。王教授认为,通俗读物在内容和写作方式上有着特别的要求,它是以读者为本位,以阅读接受为目的的生产方式,对“写什么”和“怎么写”都有相应的规范。新中国通俗读物的出版形态表明“通俗”的标准正从娱乐向政治发生位移,突破了社会阶层和文化趣味之间的简单的对应关系,展现了“启蒙”的成果和高度。最后,王教授从“书籍制造革命”还是“革命制造书籍”的思考发出进行总结和升华,指出在考察书籍出版的意义时,不能忽视整个文化系统中其他因素的作用及其交互性影响,而要将发行、阅读、接受等环节都要纳入考察视野,展现了深刻的学术洞见。
朱崇科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认为王秀涛教授的讲座朴实、厚重而清晰,在翔实的史料中营造出了真切的现场感,充分肯定了讲座的质量和效果。临近尾声,同学们就今夜的心得体会与王教授展开了充分交流与互动,讲座在热烈愉悦的氛围中圆满落幕。